《上清大洞真经》


    《上清大洞真经》一名《大洞真经三十九章》,简称《大洞真经》《洞经》,或

《三十九章经》。其名始见于东晋时造《紫阳真人内传》和梁陶弘景编次之《真诰》。

《真诰·甄命授》篇云:“仙道有《大洞真经》三十九篇,在世。”盖为东晋杨羲等假

托降神所造。

    此经被上清派奉为诸经之首,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上清派的修习方术。全书三十九章,

以歌诀形式叙述存神法。每章存思一神,三十九章合三十九神。谓诵经者依次诵此三十

九章,存思三十九神(辅以服气咽津,念咒佩符等),此三十九神就会相继下降其身中

之各“户”,即身体的一定部位。人身得此诸神镇守,即可“开生门”、“塞死户”,

谓之“飞升之道”。《真诰》宣称:“若得《大洞真经》者,复不须金丹之道也,读之

万过,毕便仙也。”后世上清派道士称此书为“仙道之至经”、“道者三奇”(余二奇

为《雌一玉检五老宝经》《太上素灵大有妙经》)之第一奇。教徒相传宋代钱塘隐士高

云举喜诵此经,忽然升空而隐,即系此经“经德”所致。

    此经原本作一卷三十九章,但在其后的传授写演中逐渐增修,形成多种异本。如

《无上秘要》所引,即与今本多有不同。唐王悬河《上清道类事相》引此书,或称《大

洞玉经三十九章》,简称《大洞玉经》《玉经》;或录《大洞真经》(又作《大洞经》)

至中、下卷;或摘《大洞玉经注》《大洞玉诀》文,表明唐代除有《大洞玉经》一卷本

外,还有《大洞真经》三卷本传世。实际上这种增衍歧异现象,早在梁代陶弘景时即已

出现,其《登真隐诀》卷二《经传条例》云:

    “《大洞真经》今世中有两本:一则大卷,前有《回风混合之道》,而辞旨假附,

多是浮伪;一本唯有三十九章,其中乃有数语,与右英所说同,而互相混糅,不可分别。

唯须亲见真本,乃可遵用。又闻得杨、许《三十九章》者,与世中小本不殊,自既未眼

见,不测是非,且宜缮写,以补品目。”

    今存于《正统道藏》者,有收入洞真部本文类之《上清大洞真经》六卷,前有北宋

仁宗时人茅山上清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序,卷末又有南宋咸淳八年(1272)嗣法程公端

序和明初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序,各卷前题茅山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校勘,盖即宋代茅

山宗坛本,经南宋末蒋宗瑛整理,由程公瑞付梓刊行。洞真部本文类又收有《太上无极

总真文昌大洞仙经》五卷,据序知为南宋所传梓潼文昌帝君本,最后编定于元代。洞真

部玉诀类又收有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》十卷,为元代卫琪注本,亦属文昌帝君

本系统。洞真部本文类还收有《大洞玉经》二卷,据序,是“得茅山宗坛及梓潼文昌经

本”后抄撮而成。洞真部玉诀类又收北宋道士陈景元《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》一卷,

为现存注本之最早者。此外,《道藏辑要》也收有两种《元始大洞玉经》,一种根据明

万历刊本,后附清人撰《洞经示读》;一种系清刊本。

    此经在唐宋以前影响很大,其后因内丹术之兴起,影响渐衰。但经中的穴位名称及

气血津液、人体结构观念,多与传统医学相通,对研究道教的养生气功有一定参考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