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〈正易心法〉注》


    《〈正易心法〉注》,五代宋初道士陈抟撰。收入《范氏奇书》《学津讨原》《艺

海珠尘》等丛书中。所注之《正易心法》为麻衣道者所作。麻衣道者,姓名生卒年皆不

详。据传唐黄巢起义时,曾避乱于终南山,见有数十位道人隐居山中,乃为其“役夫”。

后遇异人得秘传,常服麻缕百结之衣,人遂以“麻衣道者”称之。五代之季,在华山遇

陈抟,遂以《正易心法》授抟。

    关于《正易心法》一书的来历,古代学者有不同看法。南宋理学家朱熹尝斥为“伪

陋”,此后,陈振孙、胡应麟等均沿袭朱说,订为伪书。与朱熹同时人张栻则肯定该书

出自麻衣道者。据宋代释志盘《佛祖统纪》卷四三记载,该书当系麻衣道者口述,由陈

抟记录、整理并加注释而成。

    《正易心法》书名之由来,与“易纬”有关。“正易”一词,乃取《易纬·乾坤凿

度·太古文目》“正易大行万汇生”,意即流行变化之“本易”,而“心法”即是以本

心悟《易》道之法。该书开篇自释云:“正易者,正谓卦画,若今经书正文也。据周孔

辞传亦是注脚。每章四句者,心法也。训于其下者,消息也。”由此可知,《正易心法》

之构成包括三个层次,一为卦画,二为心法,三为消息。卦画总图之后,分为四十二章,

每章有四句诗体“经文”,此为麻衣道者之口授;每章之下继以一二段训解,称之为

“消息”,此系陈抟之手笔。

    从内容看,《正易心法》及其注文有两大特点:

    第一,试图跳出前人卦爻辞范围,直接以“心”领悟卦爻象数本义。如第一章云:

“羲皇易道,包括万象,须知落处,方有实用。”“消息”曰:“落处,谓知卦画实义

所在,不盲诵古人语也。”《易》之卦画,以乾坤为天地父母,生“六子”:

    震、坎、艮为三男,卦画阴多而性阳;巽、离、兑为三女,卦画阳多而性阴。乾坤

与“六子”合为八卦,重而为六十四卦,以象征天下万事万物。《正易心法》不观卦爻

辞,独以心悟,这是道教炼心修性的需要。早在汉代,魏伯阳作《周易参同契》,便强

调了心性修持的重要性,谓:“将欲养性,延年却期,审思后末,当虑其先。”陈抟继

承了魏伯阳的思想,并按修心炼性的需要来领悟卦象。

    第二,以“血气”的观念说卦爻象位。为了使其修持有法可依,《正易心法》引入

了医家概念,强调以“心君”控制自我血气之运行。如第二章称:“六画之设,非是曲

意,阴阳运动,血气流行。”“消息”曰:“阴阳运动,若一阳为复,至六阳为乾;一

阴为姤,至六阴为坤是也。血气流行。”这是以《易》十二消息卦来说明阴阳血气的流

转。《易》以复、临、泰、大壮、夬、乾、姤、遁、否、观、剥、坤为十二消息卦、由

复至乾为阳长阴消,由姤至坤为阴长阳消。十二消息卦配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,象征天

地的时空变化。《正易心法》之注,以人体十二经脉的元气周行现象来证实阴阳运动,

这是使《易》卦象数学从抽象回到具体之中,为气功实践活动服务。

    除上述两点外,《正易心法》及其注文也融合了佛教思想。

    诸如第四十一章:“《易》道弥满,九流可入。当知活法,要须自悟。”其“消息”

云:“《易》之为书,本于阴阳,万物负阴而抱阳,何适而非阴阳也?……果得悟焉,

则辞外见意而纵横妙用,唯吾所欲,是为活法也。”这一段论述与佛教禅宗的“识心见

性”、“即心是佛”论颇为相似。像这种行文在《正易心法》中颇不少,如“心地”、

“圆融”、“假合”等一类词汇皆出自佛教。故朱熹说此书中有“佛者之幻语”。

    要之,《正易心法》及其注释,乃以道教心学为本,以卦爻象数之心悟为法门,杂

采医卜、佛学之说,以成体系。宋元以来,影响颇大。

    陈抟是宋初著名道教学者,在《老》学和《易》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。其《老子》

学说,通过弟子张无梦传于陈景元,推动了宋代之后道教教理的研讨。《易》学方面造

诣尤深,他打破了儒家传统的《易》学体系,创立了《易》“图书”之学,传有《太极

图》《先天图》《易龙图》等,《〈正易心法〉注》为其《易》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他所创立的《易》学体系,不仅在道教内,也在儒家学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