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周易参同契》


    《周易参同契》简称《参同契》,三卷,或称上中下三篇。

    东汉魏伯阳撰。全书约六千余字,基本上为四字、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一

的散文体和离骚体。该书之命名,乃指会归《周易》、黄老、炉火三者为一途。该书第

八十五章云:

    “大易情性,各如其度;黄老用究,较而可御;炉火之事,真有所据。三道由一,

俱出径路。”据俞琰解释:“参,三也;同,相也;契,类也。谓此书借大易以言黄老

之学,而又与炉火之事相类,三者之阴阳造化殆无异也。”①尽管《参同契》将方士炼

丹、黄老养性、和《周易》卦爻三者相掺合,说明炼丹、养性的情理,但各篇的侧重点

有所不同。清人董德宁认为,《参同契》“三篇之作,总叙大易、内养、炉火之三道,

是以上篇言易道为多,而次之以内养,其炉火则间及之;中篇则内养为多,而易道次之,

炉火则又次之;下篇乃炉火为多,而内养为次,易道更为次也。此三篇之中,其三道之

详简有不同也如此。”

    关于《参同契》对《周易》的运用,彭晓曾作这样的概括:“(魏)公撰《参同契》

者,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,故托易象而论之,莫不假借君臣,以彰内外;叙其离坎,

直指铅汞;列以乾坤,奠量鼎器;明之父母,系以始终;合以夫妇,拘其交媾;譬诸男

女,显以滋生;析以阴阳,导之反复;

    示之晦朔,通以降腾;配以卦爻,形于变化;随之斗柄,取以周星;分以晨昏,昭

诸刻漏。故以乾坤为鼎器,以阴阳为堤防,以水火为化机,以五行为辅助,以真铅为药

祖,以玄精为丹基,以离坎为夫妻,以天地为父母,互施八卦,驱役四时,分三百八十

四爻,循行火候;运五星二十八宿,环列鼎中。乃得水虎潜形,寄庚辛而西转;火龙伏

体,逐甲乙以东旋。《易》曰:‘至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’,

公因取象焉。”②说明魏伯阳将炼丹的鼎器,方位,药物,火候,时辰,变化等,都用

《周易》卦爻词义来表述。朱熹则认为:“按魏书首言乾坤坎离四卦橐籥之外,其次即

言屯蒙六十卦,以见一日用功之早晚;又次即言纳甲六卦,以见一月用功之进退;又次

即言十二辟卦,以分纳甲六卦而两之,盖内以详理月节,而外以兼通岁功,其所取于

《易》以为说者,如是而已。”③这是说,《参同契》用《易》卦,除象征鼎器(乾、

坤)药物(坎、离)的四卦以外,其余六十卦和纳甲六卦以及十二辟卦,系用在表明炼

丹用功、进退及其时间之掌握上。彭晓和朱熹从不同角度指明了《参同契》用说明天地

造化的《易》理,解释炼丹、内养的情状。

    《参同契》既谈外丹炉火,又讲内养修炼。它认为,只有服食金丹、内养精气和配

以服食,才能达到“变形而仙”、长生久视的目的;同时指斥当时流行的存思、食气、

房中术以及祭祀鬼神祈福寿等皆为邪门歪道。因此,为道教丹鼎派的重要著作,被尊为

“万古丹经之祖”,④在中国道教史与古代科技史上均有重要地位。但由于《参同契》

运用《周易》的卦爻和隐喻手法解说炼丹、内养术,使得本来就比较复杂的修炼功夫,

变得更加神秘难解。朱熹称之为“词韵皆古,奥雅难通”。他曾试图予以解释,如说:

“《参同契》所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属,只是互换其名,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。精,

水也,坎也,龙也,汞也;气,火也,离也,虎也,铅也。其法以神运精气,而为丹。

阳气在下,初成水,以火炼之,则凝神丹,其说甚异”⑤关于《周易参同契》的作者,

历来颇多歧异。葛洪认为是东汉魏伯阳撰。他在《神仙传》中称:“魏伯阳者,吴人

(实为会稽上虞人)也。高门之子,而性好道术,不肯仕宦,闲居养性,时人莫知其所

从来。……伯阳作《参同契》《五相类》凡二卷。其说如似解释《周易》,其实假借爻

象以论作丹之意。”其后,托名阴长生所注《周易参同契》之序云:“盖闻《参同契》

者,昔是《古文龙虎上经》,本出徐真人。徐真人青州从事,北海人也。后因越上虞人

魏伯阳造《五相类》以解前篇,遂改为《参同契》。更有淳于叔通补续其类,取象三才,

乃为三卷。”玄光先生则称:“徐从事拟龙虎天文而作《参同契》上篇,以传魏君(伯

阳);魏君为作中篇,传于淳于叔通;叔通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。”⑥直认《参同契》

上中下三篇,为徐从事、魏伯阳,淳于叔通师徒三代相继完成。五代彭晓《周易参同契

分章通真义·序》则根据《神仙传》称:

    魏伯阳“不知师授谁氏,得《古文龙虎经》,尽获妙旨,乃约《周易》,撰《参同

契》三篇”,“《补塞遗脱》一篇”,“密示青州徐从事,徐乃隐名而注之。至后汉桓

帝时,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,遂行于世。”认为魏伯阳根据《古文龙虎经》结合

《周易》,撰《参同契》三篇,徐从事为之作注,淳于叔通为之传世。此与前说又有所

不同。宋曾慥《道枢》卷三十三《参同契中篇》注称:“世传汉娄敬著《参同契》,自

号草衣子云”。表明当时还有草衣子娄敬著《参同契》的传说。曾慥也多引草衣子的话,

作为该卷所集《参同契中篇》的内容。

    而他在同书卷三十四《参同契下篇》则云:“云牙子游于长白之山,而遇真人告以

铅汞之理,龙虎之机焉,遂作书十有八章,言大道也。”自注云:“魏翱,字伯阳,自

号云牙子。”又注:“伯阳既著《参同契》,元阳子注释其义。”然而虽有上述种种歧

异,但基本倾向还是肯定《参同契》为魏伯阳所著。

    唐宋以来,注解《参同契》者甚众,见仁见智,互有发挥。《正统道藏》收录十一

种,主要注本有后蜀彭晓《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》三卷,宋朱熹《周易参同契考异》

一卷;陈显微《周易参同契解》三卷及元俞琰《周易参同契发挥》九卷等。    
  注:

    ①②③④⑤⑥ 《道藏》第20册259页,131~132页,131页,122页,192页,736页,

文物出版社、上海书店、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,1988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