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葛仙翁肘后备急方》


    《葛仙翁肘后备急方》系以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和陶弘景的《补阙肘后百一方》为

主体,加上宋唐慎微《证类本草》之附方摘录合编而成。由金汴京国子监博士杨用道于

皇统四年(1144)编成刊行。《正统道藏》正一部题名葛仙翁(葛玄),实误。

    前有序五篇。称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(又名《肘后救卒方》),共八十六首,三卷

(或作四卷)。陶弘景加以补充,成《补阙肘后百一方》,共一百一首,三卷。杨用道

加上《证类本草》之附方摘录以成此书,分为八卷,六十八篇。

    此书既以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和陶弘景之补遗书为主体,自不失为我国较早的医学

著作之一。不少医例,确开我国医学记录之先声。如以水渍青蒿汁治疟疾;以狂犬脑敷

被咬者之伤口治狂犬病;对“尸瘵”(肺结核病)传染性的描述;对“虏疮”(烈性传

染性天花)、“黄虏病”(急性黄疸性肝炎)、“恶脉病”(急性淋巴管炎)、“恶核

病”(急性淋巴结炎)、“瘰疠病”(颈淋巴结炎)、“熛疽”(干、湿性坏疽)、

“乳痈”(急性乳腺炎)的病因、症状、治疗的记载等,都是医书记载中最早的。

    作为我国古代医书,它在临床医学方面,具有诸多明显的特点:

    一,广泛运用炙法和热熨。东晋前医书详于针而略于炙,此书则多用炙术,举凡猝

死、中恶、尸蹶、霍乱、寒热症、身面浮肿、咳嗽等,皆采用之,被誉为保存炙法最丰

富的文献。

    热熨法即原始的物理疗法,多用于心痛、心腹症结、伤寒、虚损、乳痈、蛇螫等方

面。如治毒肿急痛,以“柳白皮酒煮,令热,熨上,痛止”。

    二,重视症状鉴别与描述。如区别“死亡”和“尸蹶(假死)”时指出:“脉犹动”,

“股间暖”,“耳中如啸声”者,当以“尸蹶”救之。又如“癫狂病”:“凡癫疾发则

仆地,吐涎沫,无知,强掠起,如狂”,乃癫痫,系发作性精神异常疾病;而“若或悲

泣呻吟者……非狂”,表现沉默呆痴,抑郁不宁,则为癫症,系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表现;

“凡狂发,则欲走,或自高贵称神圣”,表现喧扰不宁,动而多怒,则为精神失常之

“狂病”。从当今医学观点看,上述鉴别语均较正确。与此相联系,又重视症状表征的

描述。如论足气病:“或微觉疼庳,或两胫小满,或行起忽弱,或小腹不仁,或时冷时

热,皆其候也。”关于尸瘵的症状:“大略使人寒热淋沥,怳怳默默,不知其所若,而

无处不恶,累年积月,渐就顿滞,以至于死,死后复传之旁人,乃至灭门”。又记黄虏

病:“初唯觉四体沉沉不快,须臾眼中黄,渐至面黄及举身皆黄……此热毒已入内、急

治之”。重视症状鉴别和描述,尤其是阶段性的描述,在古代急性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

有特殊意义,医学家们认为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史上光辉的成就。

    三,鉴别症状的客观指标。如“若胫已满,捏之没指者”即足气病。“举身皆黄,

急令溺白纸,纸即如蘖染者”为黄虏病。又如记大腹水:“水病之初,先目上肿起,如

老蚕色”;“股里冷,胫中满,按之没指,腹内转侧有节声”;“须臾身体稍肿,肚尽

胀,按之随手起,则病已成”。这是从大量临床观察中总结出来的感性素材,是向实验

医学迈进的一个起点,可惜在尔后医学中未得到发扬。

    四,注意食饮,讲究食疗,以及根据炼丹实践,重视金石类药物的应用,也不乏其

例。如“大腹水”者忌盐,愈后应节食勿饮酒等。又据炼丹化学反应的特性,以盐水引

吐,清洗伤口;利用雄黄抑菌、杀虫和解毒的作用治疥癣、痈肿,以烧矾石末装入囊中

置腋下治狐臭等,都有相应的疗效。此外,针、炙、散、汤、酒、渍、丸等综合并用,

以及内外科急救单方,也是该书记载疗病的特点之一。

    此书在医学或药学上都有很大成就,特别是它照顾广大下层群众经济负担能力,力

求处方的简易实效和药物的大众化,使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。因此为历代医家所重视,

被广泛引用于他们的医学著作中。书中所载的许多医理、医方、药方,时至今日,仍有

实用价值。此书曾传入日本、朝鲜,对亚洲医学也有一定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