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教义中的“一”,一般认为其义与“道”相当。以“一”作“道”解的,最早

见于《道德经》。《道德经》有“一”十四处,其中除作为数词和“指示代词”外,大

部分均作“道”解。第三十九章称“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

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”。故宋代林希逸注曰:“一者,

道也。”①以后随着道家思想的发展和道教的出现对“一”与“道”的理解和解释,又

有新的变化。如《庄子·天地》中称“泰初有无,无有无名。一之所起,有一而未形”。

郭象注称:“一者,有之初,至妙而未有物理之形。”②这里的“一”是从数的角度来

阐述“道”的。从无到有要一个过渡,“有”的第一个状态就是“一”。汉代高诱在注

解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中的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时称:“一谓道也,二曰神

明也,三曰和气也。或说,一者元气也,生二者乾坤也,二生三,三生万物,天地设位,

阴阳通流,万物乃生。”③这里的“一”又是从生成论和元气论的角度来阐述的。早期

道教的《太平经》在《五事解承负法》中,曾经这样概括:“一者,数之始也;一者,

生之道也;一者,元气所起也;一者,天之纲纪也。”④其中,数之始、生之道和元气

所起等三种意义都是从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等角度对《道德经》“一”的发展,而“天

之纲纪”则是从社会伦理意义上对“一”的说明。

    从元气的角度理解“一”,使“道生一”的宇宙生成过程得到了具体化。《庄子·

大宗师》称:“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,而游乎天地之一气”。《知北游》也称:“通天

下一气耳。”⑤“一气”,就将支配着天地万物的“道”变成了游于天地之间的气。

《太上老君开天经》称“清气上升为天,浊气下沉为地”,一气即化生为二。其时,虽

有日月,未有人民,“上取天精,下取地精,中间和合以成一神,名曰人也”,二即化

生为三。“生生之类,无形之象,各受一气而生。或有朴气而生者,山石是也;动气而

生者,飞走是也;精气而生者,人是也”。⑥《西升经》,也有“万物抱一而成,得微

妙气化”之句。

    韦处玄注称:“天地万物皆微妙一气而化生也。”李荣注称:

    “天地人物,并皆抱真一之道,受微妙之气,所以方得化生。

    是知一气者,万物之本也。”意思是“一”作为“气”贯串于天地和人物之中。

《西升经》又称:“一从无生,同出异名。”⑦因此,不论是高天厚地,人伦物类,大

小愚智,都是从一产生的,即从“气”产生的。

    《庄子·刻意》中,提出了“守一”的概念,并且认为“唯神是守,守而勿失,与

神为一”就是“纯素之道”,是“合于天伦”的。⑧因此,“守一”不仅表现在人物之

道中,也体现在天地万物之中。《西升经》曰:“亦知天地清静,皆守一也。”徐道邈

注称:“天得玄玄之气,故清高在上;地得混黄之气,故浊静在下,二仪虽异,守一同

也。”⑨天地二仪,上下相对,就是守“一”,各按“道”的规律运动不已。《三皇经》

称:“天能守一,覆而不举。地能守一,静而能处。岳能守一,不避寒暑。海能守一,

流而不还。人能守一,必得真仙。”CD人的“守一”,则在《庄子》的时代就已被认为

是“养神之道”。

    《太平经》,在《修一却邪法》中称:“一者,乃道之根也,气之始也:命之所系

属,众心之主也。当欲知其实,在中央为根,命之府也。故当深知之,归仁归贤使之行。”

又称:

    “上贤明力为之,可得度世;中贤力为之,可为帝王良辅善吏;

    小人力为之,不知喜怒,天下无怨咎也。”CE守一不仅是养身之道,也是一种度世、

辅国、治身的方法。即“天之纲纪”。

    《西升经》称“无心德留,而鬼神伏矣”。CF意思是,守一之人,虚空无心,常德

留止,所以能控制天地,治理万物,威震千灵,鬼神畏伏。因此,守一又是一种降服神

鬼的方法。

    随着道教神仙观念的发展,魏晋时期“一”又幻化为神形,并同传统的脏腑神观念

结合了起来。葛洪《抱朴子内篇》称“思神守一”,可以“却恶卫身,常如人君之治国,

戎将之待敌,乃可为得长生之功也”。一有所居之处,护卫之列。

    葛洪称:“一在北极大渊之中,前有明堂,后有绛宫;巍巍华盖,金楼穹隆;左罡

右魁,激波扬空;玄芝被崖,朱草蒙珑;

    白玉嵯峨,日月垂光;历火过水,经玄涉黄;城阙交错,帷帐琳琅;龙虎列卫,神

人在傍;不施不与,一安其所,不迟不疾,一安其室;能暇能豫,一乃不去。”不仅如

此,“一有姓氏服色,男长九分,女长六分,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,或在人两眉

间,却行一寸为明堂,二寸为洞房,三寸为上丹田也。此乃是道家所重,世世歃血口传

其姓名耳”。CG有服色姓氏的“一神”,居于上丹田和中丹田之中,成为人身的守护神,

这就同黄庭内修之术联系了起来。《云笈七箓·三一服气法》称:“夫欲长生,三一当

明。上一在泥丸中,中一在绛宫中,下一在丹田中。人生正在此也。”CH完整地将“守

一”和“三丹田”内修理论结合在一起。但是,由“一”幻化的男女神灵,姓氏服色却

没有流传下来,也没有进入后世的道教神仙谱系,这在很大程度上同天师道派对“守一”

有不同的解释有关。

    五斗米道对于当时流传的“守一”之法持保留态度。《老子想尔注》批评守身中之

神是“伪伎”时称:“守之云何?一不在人身也,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,非真道也;

一在天地外,入在天地间,但往来人身中耳,都皮里悉是,非独一处。”

    五斗米道称一者指的是“气”,或者指的是“诫”。“今布道诫教人,守诫不违,

即为守一矣;不行其诫,即为失一也”。CI以“守一”求成仙之法的理论基础是形神二

元,也就是认为人的神可以离开躯体而独立活动;当然,也可以运用“守”的方法使人

神不离身,而获得长生。这种二元论的必然结果,是人的形也可能看见自己的神,《抱

朴子内篇》称这种见到自己身中的“三魂七魄”,乃至“天灵地祇”、“山川之神”的

方法为“玄一”。“守玄一,并思其身,分为三人,三人已见,又特益之,可至数十人,

皆如己身,隐之显之,皆自有口诀,此所谓分形之道”。CJ上清派又有守“真一”之法。

齐梁道士陶弘景的《真诰》称:“守真一笃者,一年使头不白,秃发更生”。这个方法

只是要求“凝心虚形,内观洞房,抱玄念神”。CK唐宋以后,内丹术广泛流行,“真一”

被解释为“真水”。宋至游子曾慥在《道枢》中称:“大道之真一,在乎气液。炼气液

以生龙虎,合龙虎以成变化,使九还七返,混一归真,则神全精复。”气液相生,自无

生有,自有返无,就是真一还丹的“根蒂。”

    “三一”也被解释为“精神气混三为一”CL《玄门大论三一诀》称:“精者,虚妙

智照之功;神者,无方施累之用;气者,方所形相之法也。”CM    
  注:

    ① 《道藏》第12册711页,文物出版社、上海书店、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,

1988年

    ②③⑤⑥⑦⑧⑨CFCHCKCLCM 《道藏要籍选刊》第2册459页,第5册50页,第2册373、

595页,第1册12页,第3册610、598页,第2册517页,第3册613页,第3册618页,第

1册433页,第4册579页,第10册521页,第1册344页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9年

    ④CE 《太平经合校》第60页,第410页,中华书局,1960年

    CD 《太平御览》第3册2981页,中华书局,1960年

    CGCJ 《抱朴子内篇校释》第299、297页,298页,中华书局,1982年

    CI 《老子想尔注校证》第12页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1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