步虚


    步虚是道士在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,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飘缈步行虚空,

故得名“步虚声”。据南朝宋刘敬叔《异苑》称:陈思王曹植游山,忽闻空里诵经声,

清远遒亮,解音者则而写之,为神仙声。道士效之,作步虚声。但其时之“步虚声”腔,

现已不得而知。现存各地道教仪式中的步虚音乐大多舒缓悠扬,平稳优美,适于道士在

绕坛、穿花等行进中的诵唱。

    根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,称为“步虚词”。《乐府诗集》卷七十八引《乐府解题》

称:“步虚词,道家曲也,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。”后步虚词成为诗体之一种,或五

言,或七言,八句、十句、二十二句不等。其中有帝王之作,也有文人和道士之作。

    中国古代宗教和早期道教并无步虚仪式。陆修静的《洞玄灵宝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》

中有“步虚”一词,指出道士的“步虚”是对天宫中神仙巡行时吟诵之声的模仿,称

“圣众及自然妙行真人,皆一日三时,旋绕上宫,稽首行礼,飞虚浮空,散花烧香,手

把十绝,啸咏洞章,赞九天之灵奥,尊玄文之妙重也。今道士斋时,所以巡绕高座,吟

诵步虚章,正是上法玄根,众圣真人朝宴玉京时也。行道礼拜,皆当安徐,雅步审整,

庠序俯仰,齐同不得,参差巡行,步虚皆执板当心,冬月不得拱心,夏月不得把扇,唯

正身前向,临目内视,存见太上在高座上,注念玄真,使心形同”。①要求道士在步虚

时安徐雅步,执板当心。宋代道士吕太古则在《道门通教必用集》中称:“陆天师曰:

诵步虚经词,先叩齿三通,咽液三过;心存日月,在己面上;从鼻孔中入洞房金华宫,

光明出项后,焕然作九色,圆象薄入玉枕,彻照十方,随我绕经旋回而行,毕叩齿三通,

咽液三过。”②指出道士在步虚时,要用叩齿法、存念法,似乎神仙随身旋回而行。

    大约成书于南朝梁陈时的《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》收有《洞玄步虚吟》十首,当

是道教仪式中最早使用的步虚词,词作五言,句数不一。其中有的是对天上仙境的描绘,

如:

    “嵯峨玄都山,十方宗皇一。岧岧天宝台,光明焰流日”,“骞树玄景园,焕烂七

宝林。天兽三百名,狮子巨万寻”,“控辔适十方,旋恚玄景阿。仰观劫仞台,俯盼紫

云罗”,“严我九龙驾,乘虚以逍遥。八天如指掌,六合何足辽。众仙诵洞经,太上唱

清谣。香花随风散,玉音成紫霄”。有的又是对坛场上道士举行步虚仪式的描绘,如

“稽首礼太上,烧香归虚无。流明随我回,法轮亦三周”,“俯仰存太上,华景秀丹田。

左顾提爵仪,右盼携结璘”,“故能朝诸天。皆从斋戒起,累功结宿缘。飞行凌太虚,

提携高上人”,“积学为真人,恬然荣卫和。永享无期寿,万椿奚足多”。③此经十首

《洞玄步虚吟》,后人亦称之为“灵宝步虚”。后世道教编撰的多种科仪经籍多有将其

编收在内的。

    隋唐以后,“步虚词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体,隋炀帝作过《步虚词二首》,有曰

“俯临沧海岛,回出大罗天”,“总辔行无极,相推凌太虚”等。④唐代诗人刘禹锡也

有《步虚词二首》,有“阿母种桃云海际,花落子成二千岁”,“华表千年鹤一归,凝

丹为顶雪为衣”之句。⑤金代诗人元好问也有《步虚词》称“阆苑仙人白锦袍,海山宫

阙醉蟠桃。三更月底鸾声急,万里风头鹤背高”。⑥这些步虚词大都寄托了作者对神仙

世界的向往或者对修道生活的追求,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。但是,大多

并未进入后世的道教仪式,为道士在步虚中所吟唱。宋代张商英编有《金箓斋三洞赞咏

仪》三卷,内录有宋太宗御制《步虚词》十首,宋真宗御制《步虚词》十首和宋徽宗御

制《步虚词》十首,都是道士举行金箓斋仪时诵唱的步虚词。其中徽宗的十首步虚词都

为宋代道教音乐谱集《玉音法事》下卷所采集,可知该十首词已被道士诵唱,并且编入

了后来的道教仪式中,有的至今仍在使用。例如:“昔在延恩殿,中霄降九皇。六真分

左右,黄雾绕轩廊。

    广内尊神御,仙兵护道场,孝孙今继志,咫尺对灵光。”⑦另外多首步虚词都是描

写神仙境界,词语典雅,亦属上品,但是在后代道教的仪式中使用不多。

    根据法国汉学研究所所长施舟人教授的研究,道教的步虚形式同印度教轮回仪式有

关,步虚曲腔同传入中国的“梵呗”有关。⑧这一说法虽然至今仍未被大多数中国学者

接受,但它对深入研究“步虚”的形成仍有重要参考价值,值得重视。    
  注:

    ①② 《道藏要籍选刊》第8册506页,第8册371页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9年

    ③⑦ 《道藏》第34册626页,第5册771页,文物出版社、上海书店、天津古籍出版

社联合出版,1988年

    ④⑤⑥ 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第51册62457页,62466页,62474页,中华书局、巴蜀书

社,1985年

    ⑧ 《步虚研究》(英文),《国际道教科仪及音乐研讨会论文集》第110页,香港

中文大学,1989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