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小说


    道教小说是道教信仰与小说形式的结合,也是道教情感的一种艺术表达。内容既有

直接以道教生活为题材以神仙思想为宗旨的作品,又有将神仙思想、道教情感融贯于世

俗生活题材之中的作品。

    道教小说的形成与演变,不仅与道教组织的发展状况密切关联,而且与中国文学史

上小说的发展休戚相关。它经历了汉魏两晋南北朝的草创,隋唐五代两宋的发展,至元

明清,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。

    从大体上说,道教小说可分为志怪体、传奇体、话本体、章回体四大类。

    志怪体在道教小说诸体式中出现最早。“志怪”一词,首见于《庄子·逍遥游》:

“齐谐者,志怪者也。”①按照前人的看法,庄子的“志怪”尚未有文体的意义。不过,

后世将记异谈怪的小说书称为“志怪”,却正由此而来。志怪小说的范围颇广。道教志

怪小说是中国志怪小说的一种。就其内容来看,道教志怪小说主要有:神仙道人传记体

小说、反映道教思想的地理博物体小说、表现道教观念叙述梦幻奇异现象的杂记体小说。

    顾名思义,神仙道人传记体小说,是以神仙故事、道人事迹为基本内容的。在体裁

上,它采取了传记的方式,采撷有关史料,杂以民间怪异传闻,故入志怪之列。此类小

说的萌芽状态见于汉代的《列仙传》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随着道教活动的逐步展开,

各种神仙道人故事不断产生,以此为内容的传记体小说也日渐增多。较著名的有葛洪的

《神仙传》《西王母传》《汉武帝内传》《洞仙传》等。这类作品,或专载一位神仙人

物事迹;或将几位神仙人物事迹穿插汇缀;或广泛搜罗各种神仙传闻资料及有关史料、

汇编成书。从总体上看,神仙道人传记体小说,语言大多比较质朴,每一则的篇幅大多

不大,基本上保持着“偏记短书”的格局,尚未有创作小说的自觉意识。但由于内容的

怪异,故而作品便富有趣味,其所记之故事甚至被后世文人作为吟诗弄文的典故。

    反映道教思想的地理博物体小说是道教志怪小说的又一体式。所谓“地理博物体”,

乃是以地域方位为基本框架,以叙述诸方名产、珍贵物品及由此演成的奇闻异事为其主

要内容。其源头乃发端于先秦《山海经》一类地理神异书。汉代以来,此类书籍逐渐增

加,且演成志怪之一体。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,不全是反映道教思想的,但有许多作品

的确是以宣传道教思想为宗旨,像出于六朝托名东方朔撰的《神异经》《十洲记》以及

托名东汉郭宪撰的《洞冥记》均如此。这类作品,一般都以旅行家的口吻叙述各地的神

仙传说、洞府异境传说。如《洞冥记》卷四称:“武帝末年,弥好仙术,与东方朔押昵。

帝曰:‘朕所好甚者不老,其可得乎?’朔曰:

    ‘臣能使少者不老。’”②这里便贯穿着长生不死观念。再如《十洲记》,以东方

朔向汉武帝介绍十洲见闻,描述了海中仙岛灵药奇禽,真仙神官,具有浓厚的志怪色彩。

    道教志怪小说还有杂记体。此类作品,不像传记体及地理博物体那样有较清晰的构

架。就全书而言,作者往往杂采史料、传闻,内容驳杂。杂记体志怪小说亦非全是道教

小说,但包含道教小说的作品。例如干宝《搜神记》当中的许多篇章记载天上星宿神明、

卜筮占候、仙凡婚配故事,用以“发明神道之不诬”③,即是以道教观念立意的。此外,

还值得一提的是,杂记梦事的《周氏冥通记》,记述周子良许多梦幻故事,以反映一个

道教徒修道的曲折经历,不但情节奇异,而且注意人物形象和心理的描绘,已初具小说

写作的技巧。

    传奇体是道教小说的又一大类型。传奇小说是志怪小说的流变,它一方面继承了六

朝时期语怪述异的风气,另一方面则“作意好奇”,在传闻基础上进行虚构,体现了小

说创作的自觉意识。唐宋是传奇小说鼎盛时期,各种传奇作品大量产生。其中反映道教

生活、表现道教观念的作品也占有一定分量。诸如《逸史》中的罗公远、瞿道士故事,

《会昌解颐录》之峡口道士,《三水小牍》中的九华山赵知微道士故事,《广异记》中

的张李二公故事等。这些作品是直接以神仙道士为题材的,可视为道教传奇小说的大宗。

此外,还有一些作品没有直接以神仙道士异闻为题材,而是以梦幻故事、历史故事、人

情世事为题材,但却以道教的思想观念为主题思想,如沈既济的《枕中记》,李公佐的

《南柯太守传》,无名氏《李林甫外传》等,它们或者贯穿着道教的人生观,或者暗示

道教法术的力量,可视为道教传奇小说的“变格”。从篇幅上看,道教传奇小说比南北

朝前的道教志怪小说来,已有一定扩展;同时,道教传奇小说之情节也较曲折、复杂,

在表现技巧上注意语言的提炼与润饰,有些描写还比较生动。例如《南柯太守传》写仙

姬奏乐的情节,称“有仙姬数十,奏诸异乐,婉转清亮,曲调凄悲,非人间之所闻听。”

④寥寥数笔,将梦中仙姬奏乐场面及特点明快地显示出来。

    宋元时期,中国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变期,原先“变文”、“俗讲”一

类说唱文学,发展为“话本”小说。所谓“话本”,就是说故事的底本。故事取材多样,

神仙鬼怪是重要内容之一。道教话本小说即指以神仙鬼怪为内容、以道教信仰为宗旨的

一类小说。如《西山一窟鬼》《西湖三塔记》《定州三怪》,着力描述精灵鬼怪,渲染

恐怖气氛,这是道教神仙鬼怪思想在市井生活中的一种反映。道教话本小说在明代中叶

以后有了较大发展。同时,一些文人还模拟小说话本的体制创作反映道教生活的作品,

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冯梦龙的《醒世恒言》《警世通言》《喻世明言》,和凌氵蒙初的

《初刻拍案惊奇》与《二刻拍案惊奇》,合而简称“三言二拍”。这些白话短篇小说取

材广泛,内容多样,表现道教神仙观念或道教生活的篇目有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《勘皮

靴单证二郎神》《吕洞宾飞剑斩黄龙》《杜子春三入长安》《李道人独步云门》《庄子

休鼓盆成大道》《陈可常端阳仙化》《李谪仙醉草吓蛮书》,《一窟鬼癞道人除怪》

《旌阳宫铁树镇妖》《唐明皇好道集奇人》《武惠妃崇禅斗异法》等。从内容上看,这

些作品主要包括四大方面:一是敷衍道家人物事迹,表现超凡出世思想。例如《庄子休

鼓盆成大道》即是。该篇采撷《史记》有关庄子生平资料以及《庄子》中“庄周梦蝶”

等故事,加以扩展,并构想新的情节,把道家人物庄周神仙化,说他“遇老子于函谷关,

相随而去,已得大道成仙矣”,⑤宣传了道家与道教逍遥自乐的思想,劝人不要迷恋功

名富贵,以求清心寡欲。二是以道教宫观遗迹为线索,杂采神仙故事,铺叙道教法术,

以娱耳目。《旌阳宫铁树镇妖》可视为这方面的代表。

    该篇以西山(今南昌附近)玉隆万寿宫的铁树为净明道法的象征,广泛搜罗晋唐以

来道门及民间流行关于许逊修道传教、杀蛇斩蛟等故事,将宋代以前道教的传记类作品

《十二真君传》等材料口语化,描述了许逊及其弟子为民治病、屡斗“孽龙”的事迹,

反映了民众以善制恶的愿望。三是讲述浪子回头、修道成仙的故事。如《杜子春三入长

安》即为此类。杜子春本是富家子弟,生活奢靡,数年间便把家产耗尽,以致亲朋离散,

无颜见人。后遇一位老者,两次赠以巨金,不出数年又挥霍殆尽。最后终于回头,并随

老者(太上老君)上华山修道,结果道成白日升天。⑥四是通过凡人遇仙的情节,表现

诚心得道的信念。如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就是一例。本篇描写唐时处士崔玄微爱花惜花

感动花仙降世的故事,表达了道教关于爱护大自然、正心诚意的思想。一方面对崔玄微

爱花的种种举动作了细微的刻划,一方面揭露了张委等作践花木的丑恶行径。同时又点

明居家修行亦能得道成仙的修行观。⑦比起传奇体道教小说来,话本体道教短篇小说无

论在驾驭材料方面,还是在人物形象、思想刻划方面都较成功。在情节结构上虽然大多

是单线的,但故事有头有尾,脉络分明,故事进展中场景的映照衬托,伏笔的使用,又

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。语言基本上保持口语化的优点,通俗易懂,故易于流行。

    明清时期,中国小说创作更加繁荣。此时在话本及拟话本小说基础上,出现了长篇

章回体小说。其中也有一批作品是以道教生活为题材、以道教思想为宗旨的作品。如

《封神演义》《四游记》、《韩湘子全传》《吕仙飞剑记》《绿野仙踪》等。这类作品

可称为长篇章回体道教小说。其特点有三。第一,把历史故事和神仙故事融汇在一起。

例如《封神演义》,以武王伐纣为主线,杂糅各种神仙传说加以展开。作者既揭露纣王

设炮烙、置肉林、剖孕妇、宠信群小、杀戮忠良的无道,又有武王及八百诸侯奋起反商

的过程以及井然有序的神仙体系。如老子、元始天尊、南极仙翁、太乙真人、广成子、

杨戬等都可从道教典籍中寻找到他们的神迹仙踪。至于那些云游道客、炼气士等,也是

以道教神仙传记为蓝本的。第二,将民间流行的神仙故事进一步加工。神仙故事在中国

古代并非仅出于道门,有相当一部分本起于民间,后来才被道教所收录。另外,道教中

人记载的神仙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也流向民间,并不断发生变化,如八仙的传说便是如此。

早在宋元时期,民间便已广泛流传着八仙的故事,同时道教学者也注意搜集记录整理,

诸如苗善时所编《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。而这些资料在明

清时期又为小说家们所利用。当然,小说家在撰写此类作品时并不是简单因袭,而是大

胆进行想象和虚构,故在情节上往往变化无常,引人入胜。第三,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

着道教修炼成仙的义理。

    不论是以历史故事为线索,还是以民间传说为蓝本,章回体道教小说作品都贯穿着

道教的信仰。例如《吕仙飞剑记》第四回在描述神剑来历时说:“此剑,用昆仑山所产

之铜,女蜗炼石之炭,老君却魔之扇,祝融烧天之火煅炼而成,秉阴阳之纯粹,凛雪霜

之寒金芒,一断烦恼,二断色欲,三断贪嗔。”⑧此段话源于《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》

卷二《密印剑法》。另外,《吕祖志》卷一所录吕洞宾《自记》也谈了这些内容,有些

句子甚至基本相同。可见,章回体道教小说在宣传道教教理方面具有特殊作用。作者在

熟读道教经籍的情况下,改编、重组或创造神仙故事,寓理于形象之中,使道教思想的

宣传进一步通俗化,易为民间所接受。    
  注:

    ① 《庄子集释》第1册4页,中华书局,1961年

    ② 《笔记小说大观》第13编第1册61页,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,1984年

    ③ 《搜神记》卷首,中华书局,1978年

    ④ 《唐宋传奇集》卷三,北新书局本

    ⑤ 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上册21页,人民文学出版社,1956年

    ⑥⑦ 《醒世恒言》下册785~807页,上册74~94页,人民文学出版社,1956年

    ⑧ 《八仙全书》307页,春风文艺出版社,1987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