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灵素


    林灵素为北宋末著名道士。初名灵噩(一作“灵蘁”)字岁昌(一说字通叟),温

州永嘉(今属浙江)人。家世寒微,少依佛门为童子。据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·林灵素

传》载,少时曾为苏东坡书僮,东坡问其志,笑而答曰:“生封侯,死立庙,未为贵也。

封侯虚名,庙食不离下鬼。愿作神仙,予之志也。”但据《家世旧闻》记载,“少尝事

僧为童子,嗜酒不检,僧笞辱之,发愤弃去为道士”。《宋史·林灵素传》并谓其“往

来淮、泗间,丐食僧寺,僧寺苦之”。《老学庵笔记》又载其为会稽天宁观老何道士所

拒之事。早年贫困可知。改从道教后,志慕远游,至蜀,从一自称赵升之道人数年,后

得其书(一说即《五雷玉书》),由此能行五雷法。

    关于林灵素何时至京、何以得宋徽宗宠信,历来异说多端,矛盾迭出。综观各书所

记,以《宋史·林灵素传》所载“政和末,王老志、王仔者既衰,徽宗访方士于左道录

徐知常,以灵素对”等语,比较与事实相近。林灵素既得召见,徽宗问:“有何术?”

答曰:“臣上知天宫,中识人间,下知地府。”

    又进言:“天有九霄,而神霄为最高,其治曰府。神霄玉清王者,上帝之长子,主

南方,号长生大帝君,陛下是也,既下降于世,其弟号青华帝君者,主东方,摄领之。

己乃府仙卿褚慧,亦下降佐帝君之治。”并称权臣巨阉如蔡京、王黼、童贯等皆为仙官。

时贵妃刘氏有宠,则奉为九华玉真安妃。徽宗信其言,又视其貌如旧识,为之改名“灵

素”,赐号“通真达灵先生”,授以金牌,任其非时入内,并筑通真宫以居之。

    请治宫禁怪,因建上清宝箓宫,密连禁省。政和七年二月,林灵素受命于上清宝箓

宫宣讲青华帝君夜降宣和殿事,与会道士多达二千余人。又建仁济亭,施符水;开神霄

宝箓坛,令吏民受神霄秘箓。诏天下皆建神霄玉清万寿宫,无观者,以寺充,并于殿上

设长生大帝君、青华大帝君等神霄系神像。林灵素领修道书,改正诸经醮仪,校对丹经

灵篇,删修注解;每逢初七,则讲说三洞道经与玉清神霄王降生记。由此京师士民信道

者日众。四月,徽宗自称“教主道君皇帝”,林灵素升为温州应道军节度。在京期间,

先后被封赐、加号为“金门羽客”、“通真达灵元妙先生”、“太中大夫”、“凝神殿

侍宸”、“蕊珠殿侍宸”、“冲和殿侍宸”等。据赵与时《林灵素传》,徽宗每以“聪

明神仙”呼之,亲笔赐“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”,立两府(“道家两府”)班上。

    林灵素既得势,遂纵言“释教害道,今虽不可灭,合与改正,将佛刹改为宫观,释

迦改为天尊,菩萨改为大士,罗汉改尊者,和尚为德士,皆留发顶冠执简”。徽宗依奏,

于宣和元年(1119)正月下诏,改佛为道,易服饰,称姓氏;左右街道录院改作道德院,

僧录司改作德士司,隶属道德院。不久又改女冠为女道,尼为女德。据说皇太子上殿争

之,令胡僧立藏等十二人和五台僧二人、道坚等与林灵素斗法,僧不胜,情愿戴冠执简。

太子乞赎僧罪,有旨放胡僧,道坚系中国人,送开封府刺面决配,于开宝寺前示众。此

前,重和元年(1118)四月,林灵素曾上《释经诋诬道教议》一卷,乞颁降施行。

    宣和元年(1119)五月,都城暴水,林灵素登城厌胜,遭到役夫袭击,徽宗始知其

为众所怨。他又与皇太子争道,终触怒徽宗,以为太虚大夫,斥归故里。一说:他登城

治水,水势不退,回奏令太子设四拜。是夜水退尽,京城之民皆仰太子圣德,他因而上

表乞归。九月,全台上言:“灵素妄议迁都,妖惑圣听,改除释教,毁谤大臣。”十一

月,与宫祠,温州居住。不论何说为是,但他因触帝怒而被斥还,当属事实。

    放林灵素归山,《东都事略》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皆称在宣和元年十一月。至于他

死于何时,官修史书均无记载。其他各书又多牴牾。据史料推断,约死于宣和二年至七

年间。死前,仅有弟子皇城使张如晦随行。据赵与时《林灵素传》,南宋时,温州天喜

宫尚有徽宗亲笔题字:“太中大夫冲和殿侍宸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在京神霄玉清

万寿宫管辖提举通真宫林灵素。”

    林灵素的著述情况,今已难于详考。除《释经诋诬道教议》一卷外,还有《归正议》

九卷,李霖《道德真经取善集》引及他曾注《老子》,但卷数不详。